
podcast
聲音的自由年代

歡迎來到
聲音的自由年代
能開心的暢所欲言
在聲音的自由年代裡...
透過媒介表達自己想法
為自己堅信的事發聲
在這個世代...
不僅能夠輕鬆當個....
創作者
更可隨時隨地做個....
閱聽者
隨著疫情日趨嚴峻導致人們所依賴的生活陪伴感日益缺乏
進而促成啟發創作者的黃金年代 更在2020年奠定為「Podcast元年」
如今 仍持續成長 更在2022年宣布Podcast將進入「聲音變現元年」

數據資料

根據sound on 《2021年度聲音經濟報告》
調查結果顯示:2021年台灣Podcast節目數
與內容產出總時數,呈現穩定上升趨勢,
相較於前一年、總收聽量成長超過200%,
平均每個節目收聽量較該年年初增加160%。

數據圖取自SoundOn 「2021 年度聲音經濟報告書」
about podcast
如此具有魔力的聲音新媒體 接下來就讓我們帶著大家 一探究竟podcast的奧秘...
pod+cast
iPod(隨身音樂播放器)及 Broadcast(廣播)合成
命名由來
2004 年英國記者 Ben Hammersley《衛報》專欄中首次借用iPod概念、描述此新型態網路式廣播。不久後《牛津辭典》編輯聯繫上這位記者,確認 Podcast 的名詞原創性,並收錄至新版辭典,
開始成為通用正式名稱。
podcast近年在台灣成為一股風潮
這項「傳遞聲音的新媒體」
有著近乎無限的自由發展空間與市場
一時間人人都投入podcast製作,可謂一股「podcast熱」。
相較於影音甚至傳統媒體,podcast只需手機就能播放
使聽眾能隨時隨地聆聽;podcast更具有「陪伴」的性質
能使聽眾在聆聽節目內容時能更有共鳴。
以聲音為載體的新媒體型態 近幾年快速普及有三大關鍵
精簡到只要一支手機與簡單聲音剪輯軟體、主持人錄音完成後,透過平台上架後,就可以成為Podcast主持人與經營者。講究一點,加上專業的麥克風、腳架與耳機、就可以成為專業主持人。
承接著設備與門檻不高之故,再加上自媒體推播、人人都有想說的故事,Podcast為聲音媒體帶來新的逆轉勝機會。
當下媒體環境競爭激烈,從手機到平板、電腦等各種屏幕,都在爭奪閱聽人的注意力與眼球經濟。過度的使用這些數位載具,讓許多人疲累不堪。
因此透過聲音得到陪伴、娛樂與新知,是一種全新的媒體選擇。
真的這麼簡單嗎!!
那我也要去做!!!
but..
沒有人要聽...
這麼多人在做 我怎麼紅..
我想不到主題了..
大家嫌節目很無聊...
可是我聲音不好聽...
podcast根本就不簡單..
如何製作好的節目成了一項難題!
根據SOUND ON《2021年度聲音經濟報告》調查結果顯示:
2021年台灣Podcast節目總收聽量比起去年成長超過200%。然而家喻戶曉的頻道卻不多。

人人都能上手 卻只有少數人能脫穎而出
那我該怎麼辦??
你快救救我!!!
別擔心!
讓我請來在podcast
不同領域的好手來拯救你吧!

1.「關鍵意見領袖代表」
法克電台
在太陽花學運推出白話文講解法律爆紅
日前在自媒體旗下推出podcast頻道
強調以輕鬆且不具立場的方式
談論人權與法治

知名podcast頻道
全台podcast平台收聽率前三名
三位主持人以素人身分起家
卻能以閒聊的方式談論無窮盡的大小事
台灣通勤第一品牌
2.「素人起家代表」

3.「傳統媒體代表」
聯合開POD
傳統媒體聯合報開創podcast系列
「聯合開pod」其中一個頻道
主打談論軍事及國防讓聽眾獲得新知
以記者身份的他
又 是如何看待podcast這項新媒體呢?
podcast如何構思主題?
根據2022年podcast排行榜
前30個頻道排名做主題統計
以生活休閒(閒聊型節目)
及教育、新聞(知識型節目)
為頻道主題大宗。
閒聊如何聊得有趣?
但講知識會不會又太無聊?


閒聊型&知識型
「一般人其實做不到閒聊,題材內容夠有深度,才能聊得下去。頻道建立在與來賓之間知道的東西給聽眾,當觀眾知道了,這件事就是成功了。很多節目不是做得不好,而是他忘了他是要講給聽眾聽,變成自嗨。要讓觀眾對你有共鳴。」
法客電台台長-楊貴智
台灣通勤第一品牌主持人-李毅誠
「傳遞知識很重要一件事就是與人溝通。除了淺白方式介紹法律條文外,不能讓觀眾聽了覺得太簡單也不能覺 得艱澀難懂,要拿捏好份量。而頻道不設限立場,更多議題就會有更多對立面,聽眾也會去留言,一個月會統一回覆一集和大家對話。」
選擇主題為首要關鍵
頻道風格定位也很重要
如果我聲音不好聽
怎麼辦...?
節目時間久
觀眾會無聊嗎?
主持節目
有什麼秘訣嗎?
一週幾次?
聽眾收聽的時間看似不長,顯示聽眾對於短形式的內容需求較多、收聽模式呈碎片化。但根據意願小調查顯示....
一次多久?
(自製民意調查)
主持風格/音質 收聽意願何者高?
「就算有音質優勢,但主持無聊,頻道還是尬。」
「主持有個人特色的話會攘頻道整個熱絡起來。」
「兩者都能結合那真是太好了!!」
「只要內容吸引到我,就願意繼續聽下去。」
「因為內容跟我有共鳴,不知不覺就聽完了。」
「長短不是問題,而在於內容夠不夠扎實。」
內容長短是否會影響收聽意願?
(自製民意調查)
(自製民意調查)

「台通主持人表示,比起音質,主持人主持有不有趣才是重點。主持人若無聊、講話扁平沒有起伏,個人風格不顯明,針對主持的節目類型風格塑造屬於自己得個人風格各職,讓觀眾覺得有趣。且由於podcast論述時間更長,講話清楚,邏輯清晰更為重要。要讓觀眾聽懂你在講什麼!」
我會了!那有什麼難的
不!重點來了!往下看
看似操作簡單、人人能上手的podcast
而頻道內容看似能毫無邊界發展
但隨著集數增加、內容必須加深
自由創作的感覺也會漸漸消失...
留住聽眾更成為一大難題..
自由
Podcast
最大壓力來源
點擊照片,看看當紅創作者們遇到的壓力吧..!!

「論點要更新、深度要增加、你的論述就要愈來愈多,所以會更難。那個自由的爽快在前一百集是有的,在後一百集他就逐漸消失了。唯有持續的創作、發想,才有辦法讓聽眾持續的接觸到(你),並不是想聊什麼就聊什麼,沒那麼容易。」
台通
_JPG.jpg)
「會遇到許多爭議,要顧及全面的聽眾,就要顧及各種黨派顏色,題材也要更加全面。而且法律沒有畫面,所以講話要清楚,才能讓聽眾了解。主持風格也要顯明,不然知識型節目聽久了觀眾會膩,完整收聽的觀眾也會越來越少。」
法客電台
_JPG.jpg)
「做podcast其實很累,對待議題內容非常認真嚴肅,因此容錯率很低。資料蒐集和節目製作都需要絞盡腦汁,既不能放入太艱深的內容嚇跑新聽眾,也不能講得太淺,讓老觀眾感到疲乏。留住聽眾是重點。而podcast除了強調要講給聽眾聽,也非常重視定期更新,這樣才能留住老聽眾,並讓新聽眾聽到節目內容。」
部隊鍋
雖然創作過程並非想象中輕鬆 但新媒體的吸引力
卻也讓許多傳統媒體趨之若鶩的想搭上這波潮流

傳統媒體也想分一杯羹?
_JPG.jpg)
而在這片podcast藍海中
傳統媒體也積極加入這塊領域
_JPG.jpg)
然而傳統媒體與podcast產製方式極為不同。聯合報旗下podcast《聯合開Pod》
節目《部隊鍋》主持人徐宇威表示,其實是公司希望製作podcast以配合數位板的報導進行宣傳,才進行製作。
他也以記者的身分表示,podcast其實對傳統媒體更像是一件額外的工具,能很靈活的運用,安插在不同媒介之間,使新聞報導更多元豐富,也能提升報導的影響力和受眾量。
啊....用聲音賺錢
真是不容易呀...
那他跟其他媒體
又有什麼不同
為什麼是新媒體勒?
賺錢哪會容易!
再來跟你仔細分析分析
給我仔細聽好了!
讓你明白其中的奧秘
聲音經濟
廣播電台&podcast
podcast的內容和廣播差在哪?
podcast是否會搶走廣播的受眾?
廣播和podcast扮演的角色有何不同?
podcast跟廣播是競爭關係嗎?
廣播電台
=podcast
這種以聲音為載體的新媒體型態,跟傳統聲音媒體到底有哪些不同?
Podcast打破廣播線性播出、也就是表定節目表的規則,並帶入「隨選」(on-demand)的特性,聽眾可以自由選擇收聽有興趣的主題,且隨時都可以點開來從頭收聽,甚至能夠下 載之後離線收聽。
Podcast的主持方式有別於傳統的廣播節目,廣播電台節目有嚴格的時間規範,也需要考慮電台屬性,在內容上做出特色呼應
而Podcast節目進行較為隨性,進行時通常有強烈個人或節目風格,並輔以不少無厘頭
或尺度較大表達方式。
廣播電台的節目往往會穿插不少音樂或流行歌曲,這些音樂的取得,每一段時間電台都必須支付版權費用給相關協會;而Podcast目前在音樂使用上仍處於灰色地帶。
廣播較不具私密關係且以傳遞資訊為主;
podcast的自我論述較多、探討內容更深
主題多元性以按照個人喜好分流聽眾
兩者不會有影響。
不僅如此,兩者的廣告商、獲利、流量,收聽方式都不同
聽眾是在選「內容」不是在選「媒介」,只是兩者都用聲音呈現。
如果跟廣播電台不同
那podcast到底像什麼樣的媒體呢?
對啊!明明都是聲音媒體
是還能跟什麼像??

Podcast =「用聽的YouTube」
有人說Podcast是聲音的Youtube;它是一種以聲音為載體,名為「Podcast」的數位媒體開始興起,也讓許多網路紅人與意見領袖紛紛轉戰 Podcast 平台,以期獲得更大的影響力。
_svg.png)
_svg.png)
_svg.png)
那麼!PODCAST和YOUTUBE
哪個比較好呢??
youtube vs. podcast
YOUTUBE
1.短時間提供大量影像與資料
2.資訊接受量更大

1.需要長時間專注在影像上
2.畫面呈現比重較大

podcast
1.有平台就能一直聽;不需眼球專注
2.適合陪伴性質;流量較小
1.知識性議題較難發揮(無畫面)
2.議題分眾明顯
簡易好上手+陪伴性質高+解放眼球=成為PODCAST爆紅的關鍵
此新媒體更賦予閱聽眾更獨特的發聲管道,奠定了新的媒體意義。
「媒體意義是什麼?我們在倡議一件事情,這平台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發聲管道,不是只要營收而已。而Podcast 比起YT 相對來說門檻較低的發聲管道,對於有想法想表達的人,或不太願意露臉的人是一個更方便的平台。」

世新大學媒體識讀中心研究員 黃聿清
雖然進入了PODCAST的黃金年代
但此新媒體並不是毫無缺點......
商業模式
Podcast 缺乏商業模式
不像YouTube 可以看到很多數據
也不是一個非常穩定的大平台。
個人要推廣還是需經營社群平台
來增加閱聽眾。
目前Podcast商業模式尚未健全,雖然有新的創作者持續投入,但2021年起仍有許多創作者逐漸失去經濟上的支持而停更節目,這也是聲音產業
殘酷現實的一面。
分潤機制
Podcast 不像YouTube 有分潤機制,平台眾多且分散,且平台也要有足夠的錢來分潤,現在形態則為廣告主和podcaster 直接聯繫。平台該如何賺錢?無法YouTube 一樣需要看廣告,金錢為最直觀的問題,
也造成大者恆大的現象。
誰在聽podcast?
根據SoundOn《2021年度聲音經濟報告》調查結果顯示...
收聽族群以23~32歲年齡層佔有相當高的收聽比例
女性(59.1%)
男性(40.6%)
主要收聽主題則以
「娛樂」與「新知」

收聽的時段多半為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及閒暇時候為主。
(自製民意調查)
Podcast使用者是一群相當年輕
熱愛生活與學習的消費者。
這些調查數據顯示...
聲音的世界橫跨新舊的時代,每個人都可以用耳朵享受純粹的生活,而越來越多人熱絡地參與其中,讓Podcast呈現百家爭鳴的樣態。在Podcast平台上通常會有熱門排行榜,上頭有各種主題分類和領域強者,也有針對特定興趣所延伸的內容。從新聞、社會與文化、運動、教育、音樂藝術等等豐富內容。看膩了Youtube影音與Instagram照片內容嗎?建議可以透過podcast掌握新知,找到合適的興趣並增廣知識內容,拓展不同新視野、嘗試解放眼球壓力吧!
welcome to
our generation

文字/陳昱凱
網頁設計/王敬
影音/劉凡瑋、陳昱凱
指導老師/陳秀鳳
電話:(02)2236-8225
分機84113